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中建八个工程局与四川华西集团的悠久历史渊源

文章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22-06-14   点击:

纵观中建一局至八局的历史沿革,气势磅礴、辉煌雄壮、气壮山河、声势浩大、大气凛然、源远流长;充满了中国当代建设大军千百万建筑工匠走南闯北、南征北战的雄壮豪迈、无坚不摧的生机勃勃之铁军形象,曾记否?这中建局内中全部与现今四川华西集团拆并迁调合分息息相关、生生相连,起着重要的桥梁纽带连接作用,历史情缘无比深厚,企业文化更是渊源流长,也就是说,现今中建八个工程局,全部都有现今华西集团的影子,全部都有华西集团及其前身三大系统分分合合的历史渊源和细胞情愫及斩不断的情缘所构成。 

 

 

中建八个工程局和四川华西集团,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作为中国国有建筑企业排头兵的中建八个工程局暨四川华西集团,他们最大的共同点之一就是历史都很悠久。且大部分都是从新中国诞生的脚步声中一路走来,历经七十年坎坷沧桑历程。

在漫长的历史年轮中,各个单位的企业文化也慢慢沉淀下来,不论是中建一局的先锋文化、中建二局的超越文化、中建三局的争先文化、中建四局的四和文化,还是中建五局的信和文化、中建六局的守正文化、中建七局的共赢文化、中建八局的铁军文化,华西集团的善建文化都值得我们从历史的书本里去细细品读,慢慢欣赏。

 

 

中建一局:工业建筑的先锋,南征北战的铁军(先锋文化)

 

1953年1月,正是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为建造国家“一五”计划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代号为652厂,以下简称“长春一汽”),中建一局的前身——652建厂委员会、后改652工程公司成立了。

1954年1月,根据中央指示,包括652工程公司在内的所有建造长春一汽的施工队伍统归建筑工程部领导,由此建筑工程部直属工程公司成立。公司成立期间,除完成了长春一汽的建设任务外,还奔赴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建造了我国“一五”计划兴建的我国工业之母、第一座最大的制造大型轧钢冶炼设备的现代化机器制造厂——第一重型机器厂,同时还完成了齐齐哈尔车辆厂等多家单位的新建与扩建任务。

1958年8月,建筑工程部直属工程公司更名为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同时以“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大战略转移,调往西南四川,参加西南重型机器厂(后改德阳二重厂、中国二重、东方电机厂等)和江油两大工业区的建设。

 

(附注:中建一局上述历程:正好与华西集团前身三大系统之一的建工部直属工程公司演变的建工部一局并合调迁的全部历程完全吻合)

 

1960年8月,根据国家建设任务的需要,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在德阳抽调分出6200人和设备组建了建筑工程部第六工程局,重新挥师北上,赴东北大庆油田建设。从此,他们再也没有回到四川德阳。

1970年2月,北上之行的10年后,建筑工程部第六工程局又奉命南下参加荆门炼油厂建设。

1970年7月荆门炼油厂建设期间,建筑工程部第六工程局更名为国家建委第六工程局。

1974年4月,国家建委第六工程局与101指挥部第三工程公司、安装公司合并,成立了国家建委第一工程局。并进军北京石化总厂施工

1979年3月,国家建工总局成立,国家建委第一工程局改称国家建工总局第一工程局。

1982年6月,国家建工总局撤销,成立了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国家建工总局第一工程局改称中国建筑第一工程局,正式进驻北京市。

1997年8月,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此后该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中建二局:超越历史,超越对手,超越自我(超越文化)

 

中建二局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52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步兵第99师—“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工程建设的骨干队伍。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一切百废待兴。195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步兵第99师奉毛泽东、朱德之令,改编为解放军建筑5师。从此,官兵放下枪杆,拿起铁镐,开动机器,拉开了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壮美序幕,掀开了中建二局创业史的光辉篇章。

1953年,解放军建筑5师在上海受了3个月严格的专业工种技术培训和实施实习,之后便被纳入华东建筑工程局系统,编为华东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于同年7月奉建工部命令,调到第一汽车制造厂工地(现为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奉命修建一汽工厂,成为建工部直属工程公司的主要施工力量。

1955年5月,建筑5师正式集体专业,脱下军装,由原来的供给制改成工资制,成为真正的建筑企业职工。

1956年,直属工程公司对下属单位进行了一次机构调整:将101工区改为第一工程处,102工区改为第二工程处,104工区改为第三工程处,105工区改为第四工程处,108工区改为第五工程处,110工区改为第六工程处,将木工场、钢筋预制厂、混凝土搅拌厂合并为联合厂,另设机运处、动力站和修理厂。3月,公司挥师北上到了一重厂工地,一重厂为我国“一五”计划期间156 项重点工程之一。

1958年8月,建工部决定,将直属工程公司更名为“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

1962年,建工部和中共四川省委联合作出决定,将建工部第一工程局与四川省建设厅合并,成立“建筑工程部西南工程管理局”。

1965年,建工部决定撤销西南工程管理局,重新成立建筑工程部第一、二、三、四工程局。

 

(附注:中建二局上述历程:正好与华西集团前身三大系统之一的建工部一局并合西南建管局的全部历程完全吻合;至1966年组建长江工程指挥部、后改103指挥部后,与华西集团前身的建工部一局及并合的西南建管局彻底脱钩)

 

1966年,建工部决定以建工部第一工程局一公司为主,同时抽调在西北从事国防工程建设的建工部第五工程局五公司等共17,000 余人组建长江工程指挥部,进驻达县地区承担062、064 工程的施工任务。062、064工程当时是国家抢建的重点国防尖端工程和战备急需项目。

 

1969年2月7日,建工部(69)建管生字1号文,决定将长江工程指挥部改名为建工部103工程指挥部。1972年11月,国家建委调103工程指挥部二公司(二团)到河南洛阳承担豫西山区三大动力厂的施工。结果103二公司自达县063、064工程基本竣工时调迁洛阳后,国家计划有变,二公司在洛阳转向承建了一大批工业与民用建筑及市政公用建筑,在郑州等地有一定知名度。在唐山大地震后恢复新唐山的灾后重建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后改为中建二局二公司后,即在洛阳建立了永久基地。

1973年10月 ,国家建委110号文决定,103指挥部三公司(三团)从德阳迁往盘锦承担辽河化肥厂土建施工任务,后103工程指挥部撤销,三公司改为国家建委二局五公司,与土石方两个公司合并后又改为二局四公司,并在盘锦建立永久基地。

1973年,国家建委决定将其直属的第五土石方工程公司划归103指挥部。

1974年,国家建委决定将103工程指挥部与101工程指挥部合并,组建国家建委第二工程局,局机关设在湖南长沙,主要承担“小三线”和“湖南工业省”的建设任务。

1980年,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出资,以国家建委第二工程局为基础在唐山市成立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

2007年9月,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进行了整体改制,成立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总公司将中建二局改制为中建股份全资持有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并将其持有中建二局的权益投入中建股份,中建二局的股东由中建总公司变更为中建股份,“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更名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总部正式进驻北京市。 

 

中建三局:敢为天下先,永远当第一(争先文化)

 

中建三局的前身与攀枝花(原渡口市)密切相连。建国初期,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数十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代号召下,进驻那个只有“7户人家1棵树”的地方,而中建三局人就是这其中的第一批拓荒者。

1965年7月13日,国务院决定撤销建工部西南工程管理局,成立建工部一、二、三、四工程局。7月17日,建工部发文,将部属云南工程总公司和原西南工程管理局在渡口、西昌地区的施工力量并合组建成立建工部第三工程局。这天,在大西南的大山深处,在渡口一个叫“烂泥田”的地方,没有大礼堂,没有横幅鲜花,没有剪彩礼炮,一群人在荒野席地而坐,举行了“建筑工程部第三工程局”成立大会,从此中建三局开始了建筑征程的漫漫创业路。

 

(附注:中建三局上述历程:正好与华西集团前身三大系统之一的西南工程管理局撤并迁合的全部历程完全吻合;至1965年撤销建工部西南工程管理局,成立建工部一、二、三、四工程局后,第三工程局与华西集团前身彻底脱钩)

 

1966年初,建工部要求中建三局总部从四川调迁贵州安顺,建设“011系统工程”,即“贵州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1973年7月23日,国家建委正式发出通知,在完成贵州011工程等任务的前提下,中建三局分批调迁湖北,总部正式进驻武汉市。

1981年10月,中建三局接到国家建工总局来电,希望派人到深圳特区承揽任务,以支援特区建设。1981年底,中建三局率先出征深圳,在特区承接了第一个工程——深圳人民医院门诊部工程,后在深圳建立分支机构,扩展施工任务。

1982年6月,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成立,中建三局应编制需要改为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建四局:天地人己,四和为佳(四和文化)

 

中建四局前身是1962年8月成立的建设工程部贵州工程公司,由当时国家建工部1958年下放地方的原部属建筑安装队伍和贵州省的部分建筑队伍发展演变而成。

1965年8月,国家建工部第四工程局在原贵州工程总公司基础上组建成立。此后,由于隶属关系的变化,曾先后改名为: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第四工程局、国家建筑工程总局第四工程局。

 

(附注:中建四局上述历程:正好与华西集团前身三大系统之一的西南工程管理局所属贵州工程公司撤并迁合的全部历程完全吻合;至1965年撤销建工部西南工程管理局,成立建工部一、二、三、四工程局后,第四工程局与华西集团前身彻底脱钩)

 

1982年6月,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成立,之后中建四局随之更名为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

2002年下半年,将局总部地址从贵州南迁至广东省广州市。

 

中建五局:以信为本,以和为贵(信和文化)

 

中建五局成立于1981年4月,起航于大三线建设时期的军工基地建设。前身为西南工程管理局贵州总公司,1965年组建的贵州遵义国家导弹基地061工程施工指挥部,1971年转战湖南,建设068国防基地,五局人总是一声令下迅速集结,在崇山峻岭中开山劈路,在一片蛮荒中建造奇迹。军旅出身的历史,铸就了五局人艰苦奋斗、敢打硬仗的文化基因。后经数次调整及合并组建了国家建委第二工程局(以下简称“二局”)。

 

(附注:中建五局上述历程:正好与华西集团前身三大系统之一的西南工程管理局撤并迁合的全部历程完全吻合;1062年8月,四川省建设厅与建工部第一工程局合并,成立建筑工程部西南工程管理局。管理范围:云、贵、川各省、市、地区建工局。至1965年撤销建工部西南工程管理局,成立建工部一、二、三、四工程局后,第四工程局赴贵州遵义国家导弹基地061工程后与华西集团前身彻底脱钩而后历经多次转战演变为二局直属机构,后更名为五局)

 

1976年,二局迁至唐山参加震后重建工作,同年成立国家建委第二工程局湖南指挥部。

1977年,国家建委第二工程局湖南指挥部改编为国家建筑工程总局直属第五工程局。

1982年,划归至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更名为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

2007年12月,依照中建股份上市需要,更名为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总部进驻湖南长沙市。 

 

中建六局:正源、正思、正行(守正文化)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前身是由建工部直属工程公司、建工部一局、建工部六局等分分合合,后与中国人民解放军20兵团后勤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2师再合并改编而成。中建六局半个多世纪以来,转战南北,角逐海外,先后参加承建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齐齐哈尔第一重型机器厂、大庆炼油厂、德阳第二重型机器厂、东方电机厂、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烟台世贸会展中心、东营黄河口物理模型实验厅、沈阳桃仙国际机场、长春龙家堡机场、天津引滦入津、天津军粮城发电厂、天津大港发电厂、天津体育中心等一大批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建设。

 

(附注:中建六局上述历程:正好与华西集团前身三大系统之一的建工部直属工程公司及演变的建工部一局、拆分后组建的建工部六局、并合的建筑5师、建筑2师等施工协作力量全部历程完全吻合)

 

198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为国家建筑工程总局第六工程局,隶属原国家建工局。1982,划归至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更名为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

2007年12月,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应要求改制并更名为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总部正式进驻天津市。

 

中建七局:合作共赢,实干兴邦(共赢文化)

 

中建七局的前身为国家建工部东北工程管理局第二建筑公司第五工程处,成立于1952年,位于在沈阳市铁西区肇工街10号。

1955年4月经建工部和东北工程管理局批准,在第五工程处基础上组建东北第五工程公司,公司机关迁往锦西辽西大院。

1958年8月东北工程管理局第五工程公司更名为辽宁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公司机关由锦西迁入葫芦岛。

1960年9月辽宁省第三、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合并,组成新的辽宁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

1961年1月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基础上,成立渤海工程局。   

1965年3月渤海工程局成建制迁四川省重庆地区承担三线建设任务。局机关设在重庆市中山二路26号。5月建工部决定,渤海工程局和重庆周围的施工力量,并入西南工程管理局统一管理,1965年8月,国家建工部决定,撤销建工部西南工程管理局,分别成立建筑工程部第一、二、三、四工程局后,组建成国家建工部第二工程局。

 

(附注:中建七局上述历程:正好与华西集团前身三大系统之一的建工部西南工程管理局及直接管辖来川支援的渤海工程局施工力量合并,后又转入国家建工部第二工程局的全部历程完全吻合)

 

1966年8月1日国家建工部第二工程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二十一支队,所辖二〇一至二〇八计八个大队。经历工改兵、兵改工的跨越性转变。

1971年4月奉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二十一支队陆续调防中原承担小三线建设任务,所属二〇二、二〇四、二〇五、二〇七等4个大队和支队机关、直属队部分,分批进驻鄂、豫地区,其它4个大队也陆续移防新区。二十一支队机关设在河南省南阳市中州路10号。

1973年5月国家建委决定,调二〇一、二〇七、二〇八(除一区队)大队,归基本建设工程兵二十二指挥部建制。 

1976年9月二十一支队奉命调二〇二大队、二〇三大队、二〇六大队和二〇九大队六中队、九中队,承担唐山大地震后开滦煤矿林西、唐家庄矿的抢修抢建任务。

1983年9月23日奉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二十一支队改编为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局机关驻地在河南省南阳市中州路l0号。

1997年9月中建七局局机关总部由南阳市搬迁郑州市城东路108号中建七局大厦办公。

2007年11月经中建总公司批准,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改制为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建八局:令行禁止, 使命必达(铁军文化)

 

中建八局的历史始于1965年10月,建工部七局二公司由西北进驻四川省,即纳入建工部一局编制序列,更名为“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承担曙光机械厂(九院所属位于川西北深山中的国防军工企业)的施工任务。1966年8月,再由部分施工队伍整编为基本建设工程兵部队。国务院、中央军委1970年11月18日批准成立的基建工程兵西安指挥所(师级),也是中建八局的前身之一。

中建八局的历程,在部队时期,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66年下半年至1973年上半年,这是部队创立阶段,主要在陕西、甘肃、四川等省,参加国家“三线”建设,建成了一批国防工程和军事工业工程。

 

(附注:中建八局上述历程:正好与华西集团前身三大系统之一的四川省建工局抽调的西北施工力量由建工部西北四公司、陕西省建二公司、建工部西北二公司的施工力量调集入川来支援“三线”建设,并入四川省建工局建制序列,完成了九院、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任务后,1971年8月,整编改为基建工程兵部队编制整个历程完全吻合,1973年,西北来川的施工力量全部撤退回西北另外执行国防军工任务后,与四川省建工局系统彻底脱钩)

 

中建八局第二阶段为1973年下半年至1978年上半年,这是集中会战阶段,主要是会师辽宁省辽阳市,参加国家重点工程——辽阳石油化学纤维厂的建设,实行大兵团作战;1973年5月14日,西安指挥所奉命调迁辽宁省辽阳市,参加国家大型建设项目——辽阳石油化学纤维厂的建设,并进行扩编,番号改称基建工程兵二十二指挥部(师级)。

1978年4月2日,二十二指挥部改称二十二支队(师级)。

中建八局第三阶段为1978年下半年至1983年8月,这是分散施工阶段,挥师南下,以大队(团)为单位,独立执行施工任务。

1982年8月9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国民经济调整和国家体制、军队体制改革需要,决定撤销基建工程兵。时年12月15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同意将二十二支队改编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1983年9月19日,中建八局在济南正式成立。1998年6月中建八局总部迁至上海市浦东新区。

 

三大系统汇聚华西集团,发展历史筑迹独特,善建文化博大精深

 

四川华西集团70余年来的历史,撤并分合,频繁变动,发展历史筑迹独特,历经变迁,曲折发展。善建文化博大精深,耐人寻味。企业精神:秉德从道、善建天下。企业宗旨:建时代精品,筑美好人生。企业愿景:打造西部建筑龙头企业、“千亿华西”、中国一流建设集成商。

 

华西集团:秉德从道,善建天下(善建文化)

 

众所周知,四川华西集团是由建工部第一工程局、建工部西南工程管理局(总局)、四川省建设厅(含四川省建工局)三大系统汇聚组合的,70余年来的历史出现了四次称谓大轮回:有前“建工部一局”(1954-1958年),后“建工部一局”(1965-1970年);有前“西南工程管理局”(1951-1958年),后“西南工程管理局”(1962-1965年);有前“四川省建筑工程局”(1952-1955年) “四川省建筑工程局”(1970-1980年);有前“四川省建设厅”(1957-1962年),后“四川省建设厅”(1980-1983年)四次大的称谓轮回变动。且每个称谓牌子都撤销了数年后又再恢复增挂一次,但最终还是再次撤并。上述称谓,咬文撰字,不觉咋舌,机构称谓大轮回。只是每变动一次机构称谓,虽然名称相同,但历史背景、存在地域、时间跨度、组织机构设置、管理范围、职工人数却大不相同,变化无穷无尽……不难看出,华西集团这70余年来四次称谓大轮回,还真正机缘巧合,巧得出奇,无独有偶,天衣无缝,天地合一;撤了又合,合了又分,分了又合,一张一弛,拆分有度,构成了四川建筑业之龙头企业的独特历史渊源流长、企业文化博大精深、发展变化耐人寻味……

这正是:

中建一局至八局,建筑大军标杆立;

祖国哪儿需建设,哪儿就有中建人

大国工匠遍中华,精英人才技能献;

华西集团与中建,历史渊源本一家;

息息相关生生连,桥梁纽带情缘深;

撤并迁合适改革,南征北战演变多;

历经沧桑十载,广厦亿万矗华夏

走遍世界搞建筑,丰碑座座遍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