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VIRTUE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于近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一共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在《决定》的第二板块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部署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其中多项改革举措与建筑业领域密切相关。
■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
国有企业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推进能源、铁路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
要制定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
《决定》强调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
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一项重大改革任务。《决定》明确三方面关键改革举措——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决定》特别提出,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的行为实行同责同罪同罚。
■ 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要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完善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要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要构建国家战略制定和实施机制,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深化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
针对地方政府和基层财政困难,提出要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
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
《决定》要求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优化各类存量结构调整。
■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决定》提出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决定》提出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决定》要求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扩大自主开放,有序扩大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完善境外人员入境居住、医疗、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 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
要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
■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具有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新字当头,新征程上,新的伟大变革将迸发出澎湃的力量。此次全会强调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新质生产力是本次全会的关注点,步入新的阶段,经济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的增长动能或由新质生产力提供。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表述,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这也意味着,国家政策会促使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顺畅流动,这或涉及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和人才发展体制等进一步深化改革。对于建筑业而言,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这意味着要加快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体系。首要提出的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建筑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政府将支持建筑业通过技术革新提升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效率,包括推广绿色建筑、智能化建筑技术及装配式建筑等。

既要有量的增长,也要有质的提升。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为响应这一要求,建筑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1.推动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
// 创新驱动:全会强调了创新的核心地位,建筑业作为传统行业,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可以实现质的飞跃。例如,采用智能建筑技术,提高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满足现代社会对高效、便捷生活的需求。
// 转型升级:鼓励建筑业向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方向转型。这不仅能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能提升建筑行业的生产效率和建筑质量。
2.优化产业结构
// 产业链整合:全会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筑业需加强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 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国内经济大循环的背景下,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其发展不仅能够刺激相关产业链的增长,还能为促进就业和区域发展平衡提供支撑。全会强调了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这将激发建筑业开拓更多市场,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及城乡结合部。
对于国际市场,中国建筑业也将根据全会提出的新发展格局,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建筑业的国际化不仅有助于中国建筑企业的海外拓展,还有助于我国建筑业标准和技术的国际输出。
3.扩大内需与开拓市场
// 国内市场深耕:在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建筑业需深化国内市场的开发,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挖掘更多的市场潜力。
// 城乡结合部开发:加大对城乡结合部的建设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4.促进国际竞争与合作
// 海外市场拓展: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建筑业应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输出中国的建筑标准和技术。
// 国际标准对接:通过与国际建筑行业标准的对接,提升中国建筑业的国际竞争力。
5.响应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环保方面,全会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这对建筑业的影响尤为显著。未来,建筑业将更加注重绿色建设,推广使用环保材料,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这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 低碳建筑: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筑业需要推广绿色建筑材料,实施节能减排措施,发展低碳建筑。
// 生态环境保护: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自然和谐,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建筑业指明了转型升级的方向,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面对新的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中国建筑业正在开启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新篇章,企业将乘着政策的东风,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拓宽业务领域,努力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只有不断创新、持续改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